微专业介绍:数智化技术(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一、专业简介
数智化技术专业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以"数智化技术赋能行业"为核心,面向商科、会计等非理工科学生, 构建“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行业场景”的复合培养体系,培养具备“技术认知—工具应用—方案设计”能力的跨学科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达成以下培养要求:1)掌握数智化技术核心原理,理解数据驱动决策机制,熟悉Python编程、数据库管理、数据可视化技术及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基础理论与行业应用场景;2)具备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处理多源数据的能力,能够基于AI技术设计行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形成“技术认知—工具实操—跨场景方案设计”的递进实践能力,实现技术赋能商业场景的转化;3)建立跨学科整合思维,在团队协作中创新性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具备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学习意识与职业道德素养。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2个学期,6门课程,共274学时15学分。主修专业毕业或结业,微专业学业自然终止。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为普通全日制在籍本科生,入学满两年且学有余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者,原专业为商学院、会计学院的学生。
二、课程架构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开课学期 |
|
数智化技术导论 | 2 | 36 | 第1学期 |
Python程序设计 | 3 | 54 | 第1学期 |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基础 | 3 | 54 | 第1学期 |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 3 | 54 | 第2学期 |
大模型技术与应用 | 2 | 36 | 第2学期 |
AI智能体应用实践 | 2 | 40 | 第2学期 |
合计 | 15学分 | 274学时 |
|
三、就业前景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张,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已达41.5%,衍生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解决方案设计等大量新兴数字职业需求。目前全国数字经济人才缺口预计达2500万至3000万,其中大湾区招聘职位数占全国12%,深圳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同比增长9.1%。企业尤其亟需既懂商业逻辑又掌握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AI技术岗中50万年薪以上职位占比高达31.03%,算法工程师月薪可达2.4万元以上。本专业聚焦“技术+商业”跨学科能力培养,精准对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智能化转型中的人才缺口,助力学生成为商业智能分析师、数据可视化专员、AI应用工程师等行业稀缺的“数字赋能者”。
四、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对比

如何选择?如果你希望快速聚焦某个前沿或热门领域(如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短视频制作等),提升特定技能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且不想投入过多时间,微专业可能更合适
五、面向对象
1、学籍状态为注册学籍的本科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和专升本学生;
2、身体素质要求符合微专业招生条件;
3、原则上,学生同期限修读一个微专业。
温馨提醒: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下载附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