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动态 > 正文
党团组织 党团动态 党团公示

三下乡 学生第四党支部党带团之沙湾行

发布日期:2020-09-03 作者: 阅读:

转载自公众号"电气与计算机工程XUEYUAN团委"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

●队伍简介:

沙湾红领巾队是来自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一支社会实践队伍,由张伟政、陈映冰、江浩源、周中武、袁雅婷五位同学组成,由曹永荣任指导老师。

●研究课题:

小分队通过对沙湾古镇的实地观光了解,试探究沙湾古镇以祠堂文化基础所形成的“旅游兴起”的计划,现如今对沙湾古镇所带来的变化——以宝墨园为例。

●摘要:

沙湾古镇拥有独具广府韵味的文化,为此打造独有“文化旅游”。

宝墨园

宝墨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紫坭村,建于清朝末年,占地五亩,因破四旧,文物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于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宝墨园经过四期建设,园面积扩至168亩(约10万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

01

九龙桥:

进入宝墨园大门左手边是九龙桥,这是一主二副共三座的青、白二色花岗石拱桥,长6.8米,正中主桥宽7米,两旁副桥各宽3米。主桥桥面中央是一块宽3米、长6.8米、面积20.4平方米的巨型青石雕九龙卧壁。该壁采用高浮富装饰性的巨龙。正中一条巨龙蟠伏中央,口吐龙珠,其余八龙穿插蟠曲于四周,活灵活现,“九龙桥”因此而命名。

02

历史祠堂:

据我们了解从南宋起,由南雄珠玑巷迁居紫坭且建有族祠的有张、韩、黎、黄、杨、梁、陈7姓,曾有祠堂66间。但由于战乱及历史原因,现保存较为完整的祠堂只剩下5间,其中,始建于清初的张氏赉成堂,红砂石脚、硬山顶、通花高墙式灰塑瓦脊,檐口以蓝色琉璃瓦做装饰,砖、木、石结构保留清初建筑风格,2014年曾集资重修,修缮后,更名为张氏大宗祠。重建后祠堂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03九龙桥九龙桥:九龙桥:

张氏族谱:

通过翻阅张氏的族谱,张氏家族曾有不少历史名人如曾任孙中山总统秘书的张蔼蕴、岭南著名诗人张建白、文化名儒张晋三和张碧川等,他们都为紫坭村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现如今还有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女儿来祠堂亲手作画然后赠予祠堂。文化的传承一代接着一代,祠堂不仅仅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也是教书育才之地。

04

民间习俗:

历史上,紫坭村的民间习俗较多,有飘色、舞龙、舞狮、扒龙船、唱龙舟等,各坊时间民间活动也多,如春色、灯色、舞狮、包公诞、师傅诞等。随着宝墨园的重建,这些文化也得以保存。得益于宝墨园对岭南水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7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番禺区首届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在宝墨园隆重举行。

05九龙桥九龙桥:九龙桥:

紫泥堂创意园:

这里曾经是赫赫有名的紫坭糖厂,现如今这里被打造成“紫泥堂艺术小镇,目前已有60多企业和商户进驻,新兴文化业态在这里基本形成,在保留旧建筑的同时也为这里注入新的血液,使历史痕迹和现代气息共存。

总结

沙湾古镇的祠堂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也是保留着特有的广府气息的岭南文化。领略沙湾古镇独特风采,这也恰恰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此次沙湾之行,我们不仅领略岭南文化,更了解到岭南文化所带动的文化产业链。岭南文化不仅是广东的瑰宝,更是广东人民文化的底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带动了岭南文化的传承,并为此带来了一条旅游产业链。在传承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持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我们不仅要传承学习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要内化其精神价值取向。沙湾红领巾队希望通过这次的走访了解,能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和认识岭南文化中的一角。

新时代的宠儿们,一起学习吧。维

码,关注我们

文稿 | 电气学院团委社会实践部

排版 | 电气学院团委宣传部

校对 | 黄泳嘉、林展豪

审核 | 曹永荣老师

联系地址: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广州南方学院2号教学楼104B室

联系电话:020-61787104(行政办)   020-61787504(学工办)


版权所有:2017 广州南方学院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